簡述基督宗教的兩次大分裂

雖然說羅馬公教與希臘正教正式的分裂發生在1054年,但早在公元9世紀起,東、西教會便已經因為教義與教會領導權產生了分歧與對立,期間分分合合,但東、西兩部的基督教教會已產生若干差異了。1054年只是因為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與羅馬宗主教再次對教會領導權與教義產生歧異,而導致基督教教會的絕裂,從此雙方各以自己為正信,東方教會自稱(希臘)正教,西方教會則自稱(羅馬)公教。教會的分裂雖與羅馬帝國的政局有關,但分裂主要的原因在於羅馬宗主教與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爭奪教會領導權,與雙方對教義詮釋的差異,當然,由於帝國西部為蠻族入侵,東羅馬帝國無力保護帝國西部的屬地(前西羅馬帝國領土),也助長了羅馬宗主教的獨立性。為保持西教會的生存,羅馬宗主教在無法得到東羅馬帝國皇帝的保護下,只好另尋靠山,而羅馬宗主教最後找上了法蘭克人當他們的信仰保護者,並且最後在9世紀初擅自替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加冕為「羅馬的皇帝」(此後查理曼的帝國便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但當時這個帝國的建立,只是被視為西羅馬帝國的復活。關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雖然有另一說主張帝國是在12世紀的鄂圖一世,但不論帝國的建立是採鄂圖一世說,還是查理曼說,論述到帝國建立的歷史都必須從查理曼開始,因此我採用查理曼說),從而在政治上越來越與東羅馬帝國疏遠。終西羅馬帝國時代,基督教並沒有分裂成羅馬公教與希臘正教兩部。

至於宗教改革是羅馬公教內部的分裂,大多數的新教教派是基於宗教教義的關係,脫離羅馬公教的,如:路德宗、茲文里宗與喀爾文宗。但也有政治因素導致教會分裂的,其中最知名的便是英國國教派。宗教改革最早的起因於14世紀起的教會大分裂,當時有2-3個彼此對立的教皇並存,這使得人們對於信仰產生質疑。同時,教會的腐敗也使得教會中的有識之士,感到迫在眉睫。然而,教會內部的改革也受到重重阻礙,一些宗教改革者在對體制內的改革下,轉而重新研究《聖經》,從而推導出人人都可以透過《聖經》與神溝通,而不須透過教士的思想。進而產生全面檢討基督宗教的教會組織與教義的呼聲。而這樣的改革,在馬丁‧路德之後,便如燎原野火,勢不可擋了。於是,在歷經了幾次的宗教戰爭,終於確定了基督新教與羅馬公教(天主教)分立的局面。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