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海源:「臺灣的宗教變遷」記要

一、臺灣宗教發展簡史

臺灣最初的信仰是原住民泛靈信仰。每個族群雖略有不同,但大體來說都是泛靈信仰。至1626年,首先傳入的宗教是天主教,這是由西班牙人引進來的,稍後1627年荷蘭人也隨後傳入歸正教,他們主要傳教的對象為平埔族。17世紀,隨著鄭成功在臺灣建立政權,漢人移民入臺,漢人的宗教信仰方傳入臺灣。19世紀,天主教與基督教(主要為長老教會)又再次傳入臺灣,他們最初傳教的對象仍是平埔族為主,以後才又擴及漢人。

至日治時代,日本佛教、神道教、基督教也先後傳入。在日治時代,日本殖民統治的宗教政策首先採取懷柔政策,對臺灣的宗教進行全面性的調查,以了解臺灣的宗教狀況,後期才轉向強力控制。神道教為日本國教,但神道教其實是新興的宗教,原為日本的傳統信仰,大約在1920-30年代才透過國體論爭成為日本的國教,神道教隨著日本統治的終結而消失。日治時代另一個重要的發展是真耶穌教會的傳入。真耶穌教會原起源中國山東,本稱為「耶穌真教會」,後改名為「真耶穌教會」。日本佛教在明治維新後,在佛教研究上產生巨大的變革,大量的僧人、信眾前往日本留學,因而影響到中國與臺灣的佛教。特別是日本統治的關係,許多日本佛教宗派紛紛來臺,加深了日本佛教對臺灣佛教的影響。

受到國共內戰失敗影響,大批宗教人士播遷來臺,對臺灣宗教發展的影響甚為深遠。比如天主教、基督教在1950年代以來迅速的發展,佛教方面則是大量高僧來臺,其影響至今不斷。1960年代政治、社會、經濟的緊張,更促進了宗教的發展,基督宗教特別在原住民地區積極傳教,發展社福事業,促進基督宗教的發展。在戒嚴時代,國民黨政府延續了日治時代對宗教的嚴格控制,然而縱然如此,外來宗教仍不斷傳入,而這些宗教未必都為官方所許可,因此部分宗教就轉入地下,如創價學會。解嚴之後,政府通過《人民團體法》,解除對宗教管制,臺灣的宗教從1958年11個、1993年17個,至2013年已有1231個宗教團體,宗教團體的增長只在1997-98年一度因多個宗教醜聞,而暫時下挫,但這並不影響宗教團體的增長。

二、臺灣政教關係

臺灣社會仍存有中國傳統皇權宰制的思想,因此一直存有政府應對宗教的控制,而這一思維影響了國民黨「革命」保守政權的統制。加上日本殖民統制對宗教的數字化管理,也影響了國民黨的宗教行政。不過,因為受到現代世界體系的影響,造成宗教自由體制,促成了國民黨走向宗教的自由化。之所以強調國民黨,而非國民黨政府,那是因為當時仍是黨國時代,黨在國之上,比如1987年政府宣布一貫道合法化,然而政府許可了卻沒有效用,一直到國民黨社工會同意後才真正實現。

國民黨控制下並不代表沒有宗教自由。政教之間除了彼此之間的抗爭,同樣的也有部分宗教臣服於政權之下。國民黨意圖控制長老教會,也幾乎將北部大會控制住,但南部大會卻與政府產生極大的衝突。新約教會也與政府產生對立。一貫道則不同,它從政權內部滲透,透過政治參與,使得國民黨改變對一貫道的態度。這都是促成宗教自由化的原因。

三、臺灣宗教發展趨勢

1984年起,國科會一直支持中研院民族所(現由中研院社會所接續進行)持續進行全臺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每年都會有對宗教相關的題目,每五年則有一次宗教專題調查,所以這是臺灣研究宗教變遷最為重要的社會調查資料。1970年Grichting的調查則為我們提供更早期的調查資料。

Grichting的調查中佛教約佔臺灣人口的40%,至1985年起,佛教人口卻逐步減少,這卻與一般認知有些許不同。這是因為自稱佛教徒的華人,實際上並非真正的佛教徒,而為道教徒或民間信仰者,這三者之間的認知較為模糊。民間信仰本為學術用語,但隨著報章的報導大增,加上新興佛教的興起,民間信仰者才認知到自身信仰與佛教的差異。在基督教方面,人口一直維持在3%,但內部各教派消長也不一。傳統教派如長老教會,其信徒大致維持不變,而靈恩派、基本教義派發展較好。

四、對星座術數流行的分析

宗教信仰與術數是有關係的,宗教是有教義的,或說是具有提升人類精神的能力的,但術數則不同,是意圖去操弄超自然力量,以求對己有利,也就是巫術。T. Adorno於1974年針對非理性文化的流行提出了詮釋,他認為現代社會屬於嚴密組織的社會,又處於自我毀滅的世界,加以商業剝削機制、威權妄想機制的控制,使人產生依賴感與無力感。而普及教育帶來「似有知而無知」,而使人易於受騙,以上種種造成了順從性人格,而促成了非理性文化,以尋求簡化的解決與幻覺。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