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責任翻譯]破解迷思:維京人沒有躲在盾牆後面

根據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考古學家兼研究者的羅爾夫‧瓦爾明(Rolf Warming)的說法,維京人在戰鬥中並沒有使用盾牆。典型的維京盾牌相對較小且輕,被用作為一种進攻武器。

瓦爾明對丹麥研究入口網站videnskab.dk(譯案:原文誤作videnskap.dk)表示:「在維京愛好者與我輩考古學家之間普遍存在一種誤解,即認為維京人在戰鬥時會一直手持盾牌站立,並形成緊密的隊型。」

不使用盾牆,那麼維京人如何在戰鬥中作戰的?

他的研究成果獲得考古發現、書面文字與基於突襲、速度與武器技能的已知維京戰技的支持。

瓦爾明同時也是格鬥考古學會(Society for Combat Archaeology)的創始人,他研究過維京人在戰鬥中的格鬥方式。他在中世紀的文本中或通過實際測試沒有發現使用盾牆的證據。

我們在熱門電視連續劇《維京傳奇(Vikings)》或《最後的王國(The Last Kingdom)》中看到精美的盾牆,但遺憾的是這並不真實。

維京戰士單兵

除其他事實外,他的理論基於一項考古實驗,在該實驗中,瓦爾明為自己配備了鎧甲、頭盔與古老的維京人盾牌的複製品,與手持利劍的對手測試在不同情況下的戰鬥。

當盾牌在組成盾牆時,其所受到的傷害更形嚴重,但是當瓦爾明主動使用它來避免對手的直接打擊時,損害程度被大幅地減少。

考古學家認為,使用盾牆肯定是弊大於利的,而且相對較薄且輕的維京人盾牌不能長時間堅持下去。

除了實際測試之外,研究人員還回顧了維京時代與中世紀的一些史料。

他沒有找到任何關於維京人使用盾牆的描述。

瓦爾明的結論是,維京人很可能會積極地使用他們的盾牌與敵人作戰,此舉要麼是為了避免被劍或斧頭擊中,要麼是為了用盾緣打擊敵人。

六十四面彩繪盾牌

2010年,在特雷勒堡的维京人環形堡壘中挖掘出一個幾乎完整的手持盾牌,其年代為丹麥國王「藍牙」哈羅德(Harold Bluetooth)統治時期(約公元958-986年間)。到目前為止,這是在丹麥發現唯一可以追溯到維京時代的完整盾牌。

特雷勒堡盾牌的直徑為85公分(33.46英吋),靠近中心處厚8公釐,邊緣處變薄到5公釐,重量相對較輕。

它由七塊杉木板拼製而成,中間有一個孔,還有一個裝飾適中的手柄。他本來肯定有主人的,但是一直沒找到。

如果特雷勒堡盾牌是維京時代的典型盾牌,那麼它最初是用獸皮所包覆以使其更加堅固,而且它上頭可能被塗上鮮豔的色彩。

除了在特雷勒堡的發現之外,還在挪威的格克斯塔德(Gokstad)船墓中發現完整的盾牌。這艘維京船墓與其大量隨葬品一同被挖掘出來,其中包括64面塗成藍色或黃色的圓形盾牌,用來當成所謂的「盾牌架」,以保護船員免受襲來的箭矢及長矛所傷。

格克斯塔德盾牌就像在特雷勒堡發現的盾牌──相對較薄──研究表明,當被箭矢、刀劍與斧頭擊中時,它們很容易裂開。

這點加強了它們最初覆蓋著獸皮的說法:獸皮在乾燥後會收縮一點,從而增加盾牌的強度。

通過使用獸皮,還可以使用相對較薄的木片,從而盡可能降低盾牌的重量。

然而,這些盾牌不夠堅固(或不夠大),無法在盾牆中承受刀劍與斧頭的反覆打擊──這點證實了瓦爾明的論點。

諾斯人的戰技

眾所周知,維京人使用廣泛的戰鬥技術。其中之一就是所謂的「豬突陣(svinfylking)」(又稱「豬群陣[Swine Array]」或「豬嘴陣[Boar’s Snout]」),這是一種楔形陣型,被用於進攻與突破敵人的盾牆,以斧頭作為主要武器,這會產生恐懼與恐慌。

豬突陣戰術的缺點是,如果攻擊者被迫迅速撤退,它就起不了作用。

北歐的薩迦也印證了維京人的心態:諾斯人(Norsemen)是無所畏懼的戰士,們在等待敵人進攻時不會躲在盾牌牆後面。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artifacts-other-artifacts/dissolving-myths-vikings-did-not-hide-behind-shield-walls-008969?fbclid=IwAR0H620NqURVj5TwM4K3fZYfQx0SrQXLwlDP7lAjvilCD7TJWaZBrxd1F14

發表留言